当前位置:中略首页 > 研究 > 深度解读 > 危与机:“中国制造2025”对大型制造企业的指导意义与影响

危与机:“中国制造2025”对大型制造企业的指导意义与影响

时间:2015-7-8 12:3:48浏览数:9921

  曾几何时,“中国制造”曾是国人的骄傲,在国外逛街,随便拿起一件小商品,上面的产地肯定写着:Made in China。大量的劳动力、低廉的价格也曾经是中国的一大优势,借此优势中国曾一度吸引了不少外商投资中国制造业,人口红利也曾一度支撑了中国经济发展。风云变幻,现在,“中国制造”正在遭遇着空前的危机。我们先来看一组关于中国制造业的事例与数据:

  2014年春节前夕,知名钟表企业西铁城在华生产基地—西铁城精密(广州)有限公司宣布清算解散,千余名员工被解除劳动合同,限期离厂。

  2014年12月5日,知名手机零部件代工厂苏州联建科技宣布倒闭,随后联建的兄弟公司,位于东莞的万事达公司和联胜公司相继倒闭,三家公司累计员工人数近万人。

  2015年1月,手机零件制造商东莞市奥思睿德世浦电子科技老板欠债1.35亿元跑路,400员工失业。从事杂牌手机制造的东莞兆信通讯因资金链断裂倒闭,1000多名员工失业,董事长高民自杀。

  2015年2月,微软计划春节前关停诺基亚东莞工厂,该工厂近期正加快速将生产设备运往越南工厂。同时,位于北京的微软诺基亚工厂也将同步关停。据传,此次诺基亚东莞和北京工厂裁员共计9000人。

  长三角、珠三角制造企业扎堆,生产水平、制造规模良莠不齐,根据市场优胜汰法则,每年有数十家企业倒闭也不算新鲜事。但此次各制造大省接连出现的企业倒闭却有别于以往,此次企业倒闭的原因值得深思。

  一、当前,中国经济现状是什么?

  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中国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的奇迹。然而近年来中国GDP增速明显放缓,所以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稳定在7%是客观的,不得不说中国经济下行趋势的压力正逐渐显现。

  过去十几年间,中国制造业走到了世界的前沿,成为国人骄傲,“东莞塞车、世界缺货”被人用来形容中国“世界工厂”地位,映射出中国制造业曾经的辉煌,但如今“低成本优势消失,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双重压力前后夹击”却变成了如今中国制造的无奈现状,中国制造业的倒闭潮已经开始了,一时间中国制造业该走向何方,如何才能涅槃重生?摆在所有制造企业的面前。“中国制造业熬过了2008,却熬不过2015。”这种论点扶摇直上。

 二、中国制造业到底怎么了?

  工业的发展是其他产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工业的主导力量,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主要作用。根据世界银行统计,2012年,中美两国分别占全世界制造业增加值的20.3%和16.2%。我国已是制造大国,中国凭借巨大的制造业总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我国制造业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迫切需要实现我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实现制造业产业升级,但我国制造业仍面临诸多矛盾,较为突出的有5大问题:

  (1)创新能力不强:我国制造业整体自主研发设计能力薄弱,先进制造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水平,始终对国外技术存在严重依赖,陷入了“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导致制造业水平与国外差距很大,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只能被动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

  (2)核心技术薄弱、共性技术缺位。2013年,我国已是机器人消费大国,位居世界第一位,但80%的机器人是依赖进口的,几乎所有工业行业的关键核心技术都掌握在国外厂商手中,依赖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提供的关键技术,受制于人。

  (3)自主营销品牌缺乏。我国制造业知名品牌企业的数量及影响力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市场营销和战略管理能力薄弱,缺乏全球营销经验,只会打“价格战”,主要依靠国外分销商或合作伙伴的营销网络开拓国际市场。虽然中国已经进入全球三大制造强国阵容,但是,与美国和日本相比,不仅中国的知名品牌屈指可数,而且,中国企业无一入选世界机械500强前10名,前100名的中国企业仅有9家。

  (4)高水平人力资本匮乏。人才资源是我国制造业升级中必不可少的战略资源,大力培养和广泛吸纳高级科技人才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虽然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规模大、科技人力投入增长快,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科技人力投入强度不高,科技人才队伍质量不高,严重缺乏创新型人才。

  (5)资源浪费、污染严重。我国经济经历了近30年的高速增长,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扩张和城市化己经对资源和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和破坏,特别是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粗放、生产结构的不合理以及技术水平的落后,导致我国环境质量下降、资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

  三、世界各国出台战略规划,对先进制造业进行前瞻布局

  中国制造业不仅仍面临诸多矛盾,而且近年来又面临着新的挑战——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我国面临着工业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严峻挑战。各国纷纷出台战略规划,对先进制造业进行前瞻布局:

  (1)美国2012年制定《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提出了“在哪里发明,在哪里制造”的口号,要重新夺回制造业的世界市场。为此,美国政府先后建立数字化制造和设计、新一代电力电子器件制造、集成光电子制造、智能制造等各类制造创新研究院,为相关行业的大、中、小企业服务。

  (2)德国2013年推出《“工业4.0”战略》,建立具有适应性、资源效率及人因工程学的智慧工厂。这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通过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和网络空间虚拟系统相结合的手段,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

  (3)英国亦发布了“未来的制造”报告,提出未来的制造,设立了先进制造、成形技术等7个“高价值制造推进研发中心”。制造业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制造之后再进行销售”,而是“服务+再制造”——更快速、更敏锐地响应消费者需求,把握新的市场机遇,可持续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力,加快促进成果转化。

  (4)日本的《再兴战略》。战略中重点关注国内需求,把与提高生活水平、活跃全国和地方经济密切相关的重点领域,以及作为这些领域承担者的中小企业,作为“日本再生的4个项目”来重点集中实施。

  (5)法国的《新工业法国》、巴西公布了《工业强国计划》、印度颁布了《国家制造业政策》。

  不同的战略名称传递出同样的信息:制造业仍是各国竞争的焦点。各国都在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进行战略部署和技术攻关,力图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制高点,这些领域的竞争会日趋激烈。当昔日的成本优势不再,能否构筑新的优势将深刻影响中国经济的未来。那么,在做了近三十年“世界工厂”后,中国制造又将如何弯道超车,突出重围?

  四、中国政府如何布局制造业,打赢一场没有硝烟却关乎民族未来的产业制高点争夺战

  2015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上提出《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

  报告指出: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制造业是我们的优势产业。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

  《中国制造2025》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中长期发展规划,而是兼顾当前和长远、兼顾战略和战术的一个行动计划。既立足当前,面向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提出了九大战略任务、五项重点工程和若干重大政策举措;又着眼长远,着眼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围绕先进制造和高端装备制造,前瞻部署了重点突破的十大战略领域,描绘了未来三十年建设制造强国的宏伟蓝图和梯次推进的路线图。

  政府推出中国制造重点领域升级方向指引,动态调整、滚动推进。坚持市场主导、改革创新,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大中小企业配套推进,务求重点突破,取得实效,财税、金融、人才等政策都要给予倾斜。通过不懈努力奋斗,打造中国制造业升级版。据此,“中国制造2025”的后续配套政策有望陆续出台,其中将包括各界关注的财税、金融、人才政策。

  五、“中国制造2025”战略任重道远

  首先,制造业的提升不会是一个短期工程,将年限定在了十年之后的2025年,提醒地方政府和企业家要对制造业转型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有思想准备。要实现这一罕见的“十年计划”,打一场“持久战”不可避免。

  一方面,强调“中国制造”,意味着不能用完完全全的“拿来主义”,将外国的具体做法原封不动地复制在中国制造业上,应该立足于中国制造业的具体实际,研究的是中国制造业的具体问题。因此,我国应该定位在制造环节,以制造业为切入点,尽快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附加值,推动研发创新,逐步向技术、服务等高端环节过渡。

  要实现“中国制造2025”任重道远。从国家层面来看,应集中整合资源,尽早出台具体的配套措施,抓住机遇,促进制造业关键配套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制定相应金融政策,鼓励企业实施国际并购。从企业层面来看,应加快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将低成本的竞争优势转变为质量效益竞争优势,改变资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多的粗放制造,推行绿色制造。

  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还需要加快以宽带、无线互联网、云计算、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新经济基础设施”建设。阿里研究院报告显示,公路、铁路为代表的物流网络、传统金融机构、能源设施和零售网络,是传统工业社会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而随着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宽带、云计算中心、互联网金融机构等软硬件设施,将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新经济基础设施”,未来应给予发展支持,进而为“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提供支撑。

  “中国制造2025”是实现中国版的工业4.0,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德国的人才培养经验值得学习。但在目前的数字化时代,应该根据目前技术快速更新的趋势,建立与职业并行的终身教育体系。建立一些特殊的职业学校,或是与职业相关的大学课程,并以此形成与职业结合的终身教育。

 六、“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对于中国制造业指导意义

  制造业作为我国传统优势产业,至少未来10年仍将是我国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也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过去简单复制、高速增长的“好日子”将不复存在,必须充分做好制造业转型升级长期性和艰巨性的准备。随着人工成本、土地成本的上升,以及日益增长的国际竞争压力,中国制造业亟待转型升级。因此,中国需要顺势而为,提升自己的产业和经济结构。“中国制造”是中国在过去30多年里创造出的一个经济奇迹,那么下一步就应该是朝着“中国设计”、“中国创新”这样的高端层面来发展,“中国制造2025”就是朝着这个目标在努力。

  (1)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主导力量,是国家安全和人民幸福的物质保障,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历史证明,每一次制造技术与装备的重大突破,都深刻影响了世界强国的竞争格局,制造业的兴衰印证着世界强国的兴衰。实践也证明,制造业是创新的主战场,是保持国家竞争实力和创新活力的重要源泉。大力发展制造业,对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百年强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必须坚持发展制造业的决心和信心不动摇,通过制造业创新升级,铸就更加坚实的强国之基。

  (2)实施《中国制造2025》,建设世界制造强国,是我们吸取错失前两次工业革命的历史经验教训,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战略选择。当前,世界经济和产业格局正处于大调整、大变革和大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持续,经济复苏缓慢,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另一方面,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酝酿新突破,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方面的突破,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

  (3)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动制造业跨越发展,是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需要。“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是全国人民共同的向往和追求,要实现这个奋斗目标,必须有坚实的经济基础和强大的制造业做支撑,这对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更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的重大需求提出了迫切要求。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契合了“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根本要求,通过持续实施《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35》、《中国制造2045》,到建国一百周年时成为全球领先的制造强国,以制造业的繁荣和强大,托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七、“中国制造2025”对于大型制造企业的影响

  即使在全球,工业领域的数字化进程也仅实现了10%。因此,对于企业而言,工业革命的升级,包括“中国制造2025”的出现,都意味着提升效率和效能的巨大潜力。与此同时,竞争环境和商业模式剧烈变革所带来的风险也会加剧,企业组织形式、生产流程和能力要求都将改变,跨界竞争将带来更多更强的竞争者,传统商业模式可能被彻底颠覆,整个商业社会甚至出现彻底转型。如果不能在转型大潮中做好准备,施乐和诺基亚商业王国衰败的故事将再次上演,实际上,在一系列的变革中,商业模式的转变已经发生。

  融合智能制造是主攻方向:据工信部测算,未来20年中国工业互联网的发展,至少可带来约三万亿美元的GDP增量,未来互联、集成、智能生产、数据处理、产品创新都将直接受益于“中国制造2025”规划。从全球角度分析,据工业互联网领域权威机构GE估计,工业互联网有望影响46%(约32.3万亿美元)的全球经济。

  制造业仍是中国最具国际化、最具竞争力的行业,也是中国经济增长最关键最直接的动力所在,制造业升级仍是大势所趋。对于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要涉及的具体行业和领域将蕴含巨大的投资机会。互联网和传统工业的融合将是中国制造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智能制造将是中国制造未来的主攻方向。在此带动下,国内一大批制造业公司将积极探索转型升级,这将逐渐形成新的投资热点。机器人、无人机、大型成套设备制造、基础设施制造等产业发展空间仍然十分广阔。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将为这些行业注入活力。

  随着《中国制造2025》规划政策的逐渐落地和实施,它所引发的投资机会有望贯穿全年。互联网、集成控制、智能生产、数据处理、产品创新五个核心环节均蕴含着巨大的投资机会,射频识别、物联网、传感器、机器视觉、智能机床、云计算、3D打印、可穿戴设备、汽车电子等行业将有望成为投资热点。